2019-2025年国产聚碳酸酯(PC)产能与价格变化深度复盘分析
2019-2025年国产聚碳酸酯(PC)产能与价格变化深度复盘分析
本报告基于2019-2025年国产聚碳酸酯(PC)行业公开产能数据及实际价格监测数据,通过图表对比与文字剖析相结合的方式,深度复盘产能扩张与价格波动的联动关系,挖掘供需格局、成本变化、政策环境及突发事件等核心影响因素,为行业研究提供参考。

一、核心数据概览:产能与价格基础数据集
本次分析采用的核心数据包括两部分:
一是产能数据,2019-2022年为行业统计数据,2023-2025年为基于头部企业扩产计划的合理预估数据;
二是价格数据,来源于监测的国产某主流型号PC市场报价(元/吨),已剔除短期异常波动值,保留月度均价趋势。具体基础数据如下表所示:
| 年份 | 国产 PC 产能 (万吨 / 年) |
国产 PC 年均价格 (元 / 吨) |
上游双酚 A 年均价格 (元 / 吨) |
| 2019 | 120 | 15100 | / |
| 2020 | 140 | 15300 | / |
| 2021 | 180 | 24800 | 21900 |
| 2022 | 220 | 17500 | 14200 |
| 2023 | 260 | 14300 | 10200 |
| 2024 | 290 | 13500 | 9660 |
| 2025(预估) | 320 | 11900 | 8540 |
“/”表示未追踪数据
二、图表对比:产能与价格走势联动可视化

三、深度复盘:产能与价格变化的核心原因分析
结合图表走势及行业背景,将2019-2025年划分为三个阶段,分别剖析产能扩张逻辑与价格波动的驱动因素,揭示二者的联动机制及阶段性特征。
第一阶段:2019-2020年——温和扩产与需求疲软下的价格平稳
产能变化特征:温和扩张,进口替代起步:2019-2020年国产PC产能从120万吨提升至140万吨,两年累计增幅16.7%,扩产主体以万华化学、浙江石化等头部企业为主,扩产节奏相对平缓。此阶段国内PC自给率约50%-55%,进口依赖度仍较高,扩产主要聚焦于中低端通用料领域,高端料仍依赖进口。
价格变化特征:价格平稳运行:国产PC年均价格从2019年的15100元/吨涨至2020年的15300元/吨,涨幅1.3%,整体呈现平稳态势。
核心关联原因:一是需求端受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,下游电子电器、汽车等主要应用领域需求疲软,尤其是汽车行业停工停产导致PC需求短期下滑,尽管下半年需求复苏,但全年需求增速不足3%,难以消化新增产能;二是进口端压力较小,2020年全球疫情导致进口PC供应链受阻,进口量同比下降8%,部分缓解了国产产能释放带来的价格压力,使得价格未出现大幅下跌;三是成本端双酚A价格虽有下降,但PC生产企业为维持市场份额,并未完全将成本下降传导至终端价格,而是通过内部降本消化部分压力。
第二阶段:2021年——产能加速释放与成本暴涨下的价格跳涨
产能变化特征:加速扩产,自给率提升:2021年国产PC产能跃升至180万吨,较2020年增幅28.6%,为七年中最大年度增幅。此阶段万华化学二期、鲁西化工PC项目等陆续投产,国内产能集中释放,自给率提升至65%左右,进口替代进程加速。
价格变化特征:大幅上涨,成本驱动显著:国产PC年均价格飙升至24800元/吨,较2020年涨幅62%,创七年新高。
核心关联原因:一是成本端成为核心驱动因素,2021年全球能源价格上涨,叠加双酚A原料苯酚、丙酮供应紧张,双酚A价格大幅暴涨,作为PC生产的主要原料(占成本的70%左右),双酚A价格上涨直接推动PC生产成本增加,企业被迫大幅上调报价;二是需求端强势复苏,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带动下游电子电器、汽车行业需求反弹,尤其是新能源汽车、5G电子设备需求爆发,PC需求增速达12%,远超产能增速,形成供需紧平衡格局;三是库存因素,2020年底行业库存处于低位,2021年需求爆发后企业库存快速去化,部分企业出现惜售情绪,进一步推高价格。
第三阶段:2022-2025年——产能过剩显现与需求放缓下的价格回落
产能变化特征:持续扩产,过剩风险凸显:2022-2025年国产PC产能持续增长,从220万吨逐步增至320万吨,四年累计增幅45.5%。此阶段扩产主体逐渐向中小型企业延伸,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盲目扩产,导致中低端通用料产能严重过剩。2023年国内PC自给率已超过80%,中低端料市场竞争白热化,高端料进口依赖度仍维持在40%左右。
价格变化特征:逐步回落,回归理性:国产PC年均价格从2022年的17500元/吨逐步降至2025年预估的11900元/吨,四年累计降幅32%,逐步回归至历年最低水平。同期双酚A价格也从14200元/吨回落至8540元/吨。
核心关联原因:一是供需格局逆转,2022年后国内产能持续释放,而需求增速放缓至5%-6%,中低端PC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,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纷纷降价促销,导致价格逐步回落;二是成本端支撑减弱,2022年后全球能源价格逐步回归理性,双酚A产能也随之释放,价格稳步下行,PC生产企业成本压力缓解,降价空间打开;三是进口端竞争加剧,2022年后全球PC供应链恢复正常,进口PC价格优势凸显,尤其是东南亚地区PC产能的释放,对国产PC形成价格压制;四是产品结构问题,国内新增产能多集中于中低端领域,而高端料仍依赖进口,导致中低端料价格竞争激烈,高端料价格相对稳定,但由于高端料占比不足20%,难以拉动整体价格回升。
四、结论与趋势展望
核心结论:2019-2025年国产PC产能与价格的联动关系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,并非简单的“产能增加→价格下跌”线性关系,而是受需求增速、成本波动、进口竞争及产品结构等多因素共同影响。具体而言,需求端是产能消化的关键,2021年需求爆发支撑了产能加速释放下的价格上涨;成本端尤其是双酚A价格对PC价格具有强传导作用,2021年的价格跳涨主要由成本驱动;产品结构差异导致价格分化,中低端产能过剩是2022年后价格回落的核心原因。
趋势展望:未来国产PC行业将进入“产能优化+产品升级”的新阶段。一方面,中低端产能过剩将导致行业洗牌,部分中小型企业可能因竞争力不足退出市场,头部企业将通过整合提升市场集中度;另一方面,高端料进口替代仍是主要趋势,企业将加大研发投入,聚焦电子电器、医疗器械等高端应用领域,高端料产能占比有望提升至30%以上,推动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回升。价格方面,预计2025年后国产PC价格将在12000元/吨区间震荡,随着产品结构升级及成本稳定,价格波动幅度将逐步收窄。
注:本报告中2023-2025年产能及价格数据为基于行业公开信息的合理预估,实际数据可能受政策调整、突发事件等因素影响而存在偏差,仅供参考。
- 2022-11-05
- 2022-02-21
- 2022-03-03
- 2022-04-01
- 2022-03-22
- 2022-01-19
- 2022-04-01
- 2022-03-19
- 2022-05-14
- 2022-04-23
- 2025-11-07
- 2025-11-05
- 2025-11-01
- 2025-10-14
- 2025-10-14
- 2025-10-10
- 2025-09-19
- 2025-09-06
- 2025-09-06
- 2025-09-06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