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充电电动车棚设计安装方案
智能充电电动车棚设计安装完整方案
一、设计目的
近期因降雨天气影响,车间员工多辆电动车充电器出现烧毁情况,不仅造成员工财产损失,更存在雨天电动车充电引发火灾、触电等重大安全隐患。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,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及公司生产经营秩序,经实地勘察与研究,决定在公司北门停车位区域(具体范围为门口数过来第三根柱子至第七根柱子之间)修建智能充电电动车棚。该电动车棚除具备基础的挡风遮雨功能外,还将整合智能充电系统与消防安全设施,同时规范车间内电动车停放秩序,实现 “安全充电、有序停放、便捷使用” 的多重目标。
二、设计需求
(一)停放数量
结合北门停车位区域实际可用面积(经测量约 56 平方米)及车间员工电动车保有量现状,综合考虑车辆停放间距、充电设备布局空间及人员通行需求,车棚设计停放电动车数量为 20 台,采用单侧并列停放方式,每台车辆预留不少于 1.2 米的停放空间,确保车辆进出顺畅。
(二)功能需求
- 1. 分区集中停放:车棚内部划分明确的停放区域,通过地面喷涂黄色标线(线宽 10cm)界定单个车位,每个车位对应 1 个充电插座,实现 “一车一位一充电口” 的标准化布局,避免车辆随意停放导致的秩序混乱与安全隐患。
- 2. 智能充电系统配置:车棚内安装智能充电桩设备,满足 20 台电动车同时充电需求。供电参数严格遵循国家标准,要求为 230V/50 - 60HZ,电压波动范围控制在 ±5% 以内,确保充电设备稳定运行。充电桩具备投币、刷卡双重支付功能(默认支持一元硬币识别,假币识别率≥99.7%),每台控制器下设 10 路独立供电输出端口,对应 10 个两孔插座,每个端口配备独立显示窗口(显示充电时长、剩余电量等信息)与控制按键,用户操作便捷且可实时掌握充电状态。
- 3. 消防安全设施配备:为防范电动车充电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火灾风险,车棚内按规范配备消防安全设施。具体包括:在车棚两端及中部位置各设置 1 组 4kg 手提式干粉灭火器(共 3 组),灭火器放置于专用灭火器箱内,箱体距地面高度 0.15 米,标识清晰;车棚顶部沿长度方向每隔 5 米安装 1 个烟感报警器,与公司消防控制室报警系统联动,一旦检测到烟雾浓度超标,立即触发声光报警并通知消防控制室;车棚地面设置宽 10cm、深 5cm 的排水沟槽,沟槽内铺设不锈钢格栅盖板,确保雨水及时排出,避免积水引发电气短路。
(三)结构设计
车棚采用骨架式阳光板结构,整体结构由钢构屋顶骨架与阳光板覆盖层组成,下部支撑结构稳定性强,能有效抵御恶劣天气影响。其中,阳光板选用聚碳酸酯(PC)高分子材料制作,表面覆有 UV 抗老化涂层,可显著延长使用寿命(正常使用条件下寿命≥10 年);该阳光板集采光、保温、隔音功能于一体,既能有效遮挡风雨,又能保证棚内充足光照,透光率可达 80% 以上,且相比夹胶玻璃、钢化玻璃等传统材料,具有轻质(重量仅为玻璃的 1/12)、耐候(可承受 - 40℃至 120℃温度变化)、超强(抗冲击强度是玻璃的 200 倍)、阻燃(达到 GB/T 2408 - 2021《塑料燃烧性能的测定》中 V - 0 级阻燃标准)、隔声(可降低噪音 15 - 20dB)的优良性能,完全满足车棚使用需求。
三、编制依据
(一)编制依据的文件
- 1. 项目团队对公司北门停车位现场的实地踏勘记录(含场地尺寸测量数据、周边环境照片、地下管线分布情况等)。
- 2. 《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》(GB50205 - 2017),确保钢结构施工质量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。
- 3. 《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》(JGJ81 - 2002),规范钢结构焊接工艺与质量控制要求。
(二)遵循的主要规范及标准
- 1. 《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》(GBJ50068 - 2018):指导车棚结构设计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计算。
- 2. 《建筑结构荷载规范》(GB50009 - 2012):确定车棚结构承受的风荷载、雪荷载等荷载取值,保障结构抗风、抗积雪能力。
- 3. 《钢结构设计规范》(GB50017 - 2017):规范钢结构构件选型、强度计算、稳定性验算等设计环节。
- 4. 《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》(JGJ81 - 2002):细化焊接材料选用、焊接工艺参数、焊缝质量检验等要求。
- 5. 《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》(GB50205 - 2017):明确钢结构加工制作、安装、涂装等施工环节的质量验收标准。
- 6. 《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》(GB50300 - 2018):统一项目整体施工质量验收的程序、组织与合格判定标准。
- 7. 《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》(GBT8923.1 - 2001):规定钢材表面除锈等级要求,确保涂装质量与防腐效果。
- 8. 《建筑钢结构焊接与验收技术规程》(J218 - 2002):补充钢结构焊接过程中的技术细节与验收要点。
四、工程概况
本智能充电电动车棚项目位于普立德厂区北门停车位区域,项目占地面积为 20m×2.8m,约 56 平方米,与设计需求中的场地面积完全匹配。
车棚主体采用金属焊接结构形式,具体尺寸参数如下:棚长 20m、宽 2.8m,中间梁高度为 2.3m(满足大部分电动车进出高度需求),外沿高度为 1.7m;共设立柱 5 根,立柱采用工字钢梁,支腿高度 1.7m,立柱间距均匀分布(具体尺寸详见附图《智能充电电动车棚结构尺寸图》)。所有钢结构构件材质均为 Q235 钢,符合《碳素结构钢》(GB/T 700 - 2006)标准要求,确保构件强度与韧性满足使用需求。
为提升钢结构构件的防腐性能,所有焊接部位均进行两遍防锈防腐处理(第一道为环氧富锌底漆,干膜厚度≥60μm;第二道为环氧云铁中间漆,干膜厚度≥80μm);所有金属构件表面喷涂两遍金属面氟碳漆(干膜厚度≥40μm / 遍),氟碳漆具有优异的耐候性、耐腐蚀性与装饰性,可有效抵御室外风雨、紫外线等因素对构件的侵蚀,延长构件使用寿命。
结构安全性能方面,通过专业结构计算,车棚可抵御 8 级风力(风速≤24.5m/s),棚顶最大承压能力为 400mm 积雪重量(根据当地最大积雪厚度设计,确保冬季积雪不会对棚顶结构造成损坏),完全满足当地气候条件下的使用安全要求。
五、车棚施工方案
(一)结构材料的选用
- 1. 钢材:车棚钢结构所用钢材规格严格把控,其中钢柱采用 140×80×5.5mm 工字钢,该型号工字钢截面惯性矩大、抗弯性能强,能有效承受棚顶荷载;梁采用 60mm×60mm 方管,方管结构稳定性好,便于与其他构件连接;所有钢材均要求提供出厂质量证明书,且需具备抗拉强度、伸长率、屈服强度和硫、磷、碳含量的合格保证,同时需进行冷弯试验并提供合格报告,确保钢材力学性能符合设计要求。
- 2. 阳光板:选用厚度为 10mm 的双层中空聚碳酸酯阳光板,板材宽度根据棚顶尺寸定制(避免过多拼接),每块阳光板长度不超过 6m,减少接缝数量,提升棚顶防水性能;阳光板需提供产品合格证、耐候性检测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,确保表面 UV 涂层厚度、透光率、阻燃性能等指标符合设计标准。
(二)焊接材料选用
本工程中所用的焊条、焊丝、焊剂等焊接材料,其熔敷金属的屈服强度、延伸率、极限强度及冲击韧性等力学性能均需与主体金属(Q235 钢)相适应。当不同强度的钢材进行焊接时,采用与低强度钢材相适应的焊接材料,避免因焊接材料强度过高导致焊缝区域出现裂纹等缺陷。
具体焊接材料选用如下:手工焊接用焊条质量标准需符合《碳钢焊条》(GB/T5117)规定,对于 Q235 钢构件焊接,宜采用 E43 型焊条(如 E4303);若采用半自动焊接,焊丝选用 H08A,配合 HJ431 焊剂使用。所有焊接材料均需具有出厂合格证,并按规范要求进行抽样复验,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。由焊接材料和焊接工序所形成的焊缝,其机械性能应不低于原构件的等级,确保焊接节点强度满足结构安全要求。
(三)加工制作
车棚钢结构构件加工主要包括钢柱、钢梁、屋架檩条等构件的制作,其中钢梁与钢柱的加工质量直接影响车棚整体结构稳定性,是加工制作的重点环节。所有构件加工均在具备相应资质的钢结构加工厂内进行,加工制作全过程以满足现场安装需求为前提,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及工艺要求执行。
- 1. 加工工艺流程:原材料检验→钢材下料(采用数控火焰切割或等离子切割,确保切割精度)→构件成型(工字钢、方管通过冷弯或焊接成型,成型后进行校正,确保构件直线度、垂直度符合要求)→焊接(按焊接工艺评定确定的参数进行焊接,采用手工电弧焊或半自动焊)→焊缝检测(对关键焊缝进行无损检测,如超声波检测)→构件除锈(采用喷砂除锈,除锈等级达到 Sa2.5 级,符合《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》要求)→涂装(按涂装工艺要求喷涂底漆、中间漆)→成品检验(对构件尺寸、涂装质量等进行全面检验,合格后标注构件编号)→出厂运输(采用专用运输车辆,运输过程中对构件进行固定与防护,避免碰撞损坏)。
- 2. 关键加工要求:
- • 钢材下料前需进行表面清理,去除油污、铁锈等杂质;下料尺寸偏差控制在 ±1mm 以内,确保构件组装精度。
- • 钢梁、钢柱焊接时,采用合理的焊接顺序(如对称焊、分段焊),减少焊接变形;焊接完成后,对焊缝进行打磨处理,去除焊瘤、飞溅物,使焊缝表面光滑平整。
- • 屋架檩条采用 C 型钢(型号 C120×50×20×2.5),檩条间距为 1.5m,与钢梁连接采用螺栓连接,便于安装与后期维护。
(四)施工焊接与质量控制
- 1. 焊接工艺要求:
- • 所有构件拼接节点均采用等强连接,关键受力节点(如钢柱与钢梁连接节点)采用坡口全熔透焊,焊缝质量等级为一级;非关键受力节点(如檩条与钢梁连接节点)采用角焊缝,焊缝质量等级为二级。
- • 支柱连接点处、板件的焊接均采用坡口全熔透焊,坡口形式按设计图纸要求加工(如 V 型坡口、U 型坡口),焊接前需清理坡口表面及两侧各 20mm 范围内的铁锈、油污等杂质,确保焊接质量。
- 1. 焊接顺序选择:焊接顺序的合理选择是控制焊接变形的关键,需遵循以下原则:使焊接变形和收缩量最小;使焊接过程中加热量平衡;收缩量大的部位先焊(如厚板焊接、长焊缝焊接);收缩量小的部位后焊;尽量采用对称焊法(如钢梁焊接时,从中间向两端对称焊接)。
- 2. 焊接质量检验:
- • 焊接表面缺陷需进行 100% 外观检查,检查内容包括焊缝成型、表面气孔、夹渣、裂纹、未焊透等,检查标准按照《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》(GB50205 - 2017)执行,外观质量需符合二级及以上焊缝要求。
- • 一级焊缝需进行 100% 无损检测(采用超声波检测),二级焊缝需进行 20% 抽样无损检测(随机抽样),无损检测标准按照《钢结构焊接规范》(GB50661 - 2011)执行,检测结果需符合相应质量等级要求。
- • 若发现焊缝缺陷,需制定返修方案,返修采用碳弧气刨清除缺陷,返修后重新进行检验,同一部位返修次数不得超过 2 次。
- 1. 现场焊接注意事项:
- • 现场焊接作业需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,当环境温度低于 0℃时,需对焊接部位进行预热(预热温度≥80℃),预热范围为焊缝两侧各 100mm;当风速大于 8m/s 时,需设置防风棚,避免风对焊接过程产生影响。
- • 焊接操作人员需持有相应资质证书(如焊工证),并经现场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;焊接过程中需做好焊接记录,记录内容包括焊接部位、焊接材料、焊接参数、操作人员、焊接时间等,便于追溯。
(五)构件涂装工艺及技术措施
- 1. 施工条件控制:构件涂装施工需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,具体要求如下:气温控制在 5~35℃之间,若气温低于 5℃,需采取加热措施(如搭建保温棚、使用热风枪);相对湿度小于 85%,可通过湿度计实时监测;在有雨、雾、雪或较大灰尘的天气条件下,严禁进行涂装施工;底材温度需大于露点温度 3℃以上,且底材温度不大于 60℃,若底材温度过高,需暂停施工,待温度降至适宜范围后再进行。
- 2. 涂装前准备工作:
- • 钢材表面除锈处理完成后,需在 3 小时内进行第一道底漆的涂装;对于焊接部位,由于焊接后表面易产生氧化皮,需在焊接完成后 72 小时之内进行涂装,若超过上述时间,钢材表面出现返锈或污染,需重新进行除锈处理(可采用手工除锈或机械除锈,除锈等级达到 St3 级)。
- • 涂装前需对涂料进行充分搅拌,搅拌时间不少于 5 分钟,确保涂料各组分混合均匀,避免出现沉淀、分层现象;若涂料粘度较大,可按涂料说明书要求加入适量的稀释剂(稀释剂用量不超过涂料总量的 5%),稀释后需重新搅拌均匀。
- • 施工所用工具(如喷枪、刷子、滚筒)需清洁干燥,避免工具上的杂质混入涂料中;涂装前需对构件表面进行清理,去除表面的灰尘、油污、焊渣等杂质,确保表面干净整洁。
- 1. 涂装施工过程控制:
- • 本工程构件涂装采用喷涂与手工刷涂相结合的方式,对于大面积的构件表面(如钢梁、钢柱侧面),采用高压无气喷涂方式,喷涂效率高、涂层均匀;对于焊缝边角、棱角处、螺栓连接部位等喷涂难以覆盖的区域,在进行大面积喷涂之前,先采用手工刷涂一道涂料,确保这些部位的漆膜厚度符合要求,避免出现漏涂、薄涂现象。
- • 涂料需现配现用,按产品说明书规定的混合配比进行调配(如底漆与固化剂的配比为 10:1),调配好的涂料需在 8 小时内用完,避免涂料因固化而失效;若涂料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凝胶、结块现象,不得继续使用。
- • 每道涂层施工完成后,需待前一道涂层完全干化(实干)后,方可进行下一道涂层的施工,涂层干化时间可根据涂料说明书及环境条件确定(一般情况下,底漆实干时间不少于 4 小时,面漆实干时间不少于 8 小时);在涂层未干化之前,需采取保护措施(如设置警示标识、搭建防护棚),避免人员触碰、雨水冲刷或灰尘污染,影响涂层质量。
- 1. 涂装质量检验:
- • 每道涂层施工完成后,需对涂层质量进行检验,检验内容包括涂层外观、漆膜厚度、附着力等。涂层外观应均匀、平整、光滑,无流挂、针孔、气泡、裂纹、漏涂等缺陷;漆膜厚度采用漆膜测厚仪进行检测,每平方米检测不少于 3 个点,底漆干膜厚度≥60μm,中间漆干膜厚度≥80μm,面漆干膜厚度≥40μm / 遍,总干膜厚度≥220μm,检测结果需符合设计要求;涂层附着力采用划格法进行检测,划格后用胶带粘贴,胶带撕下后涂层无剥落现象,附着力等级达到 1 级。
- • 若检验发现涂层存在缺陷(如流挂、漏涂),需及时进行处理,对于流挂部位,可在涂料未干化时用刷子修整,若涂料已干化,需用砂纸打磨平整后重新涂装;对于漏涂部位,需清理表面后补涂涂料,补涂后重新进行质量检验,直至合格。
六、智能充电系统设计
(一)系统组成与功能
智能充电系统主要由智能充电桩控制器、充电插座、供电线路、保护装置及辅助设施组成,具体功能如下:





- 2022-11-05
- 2022-02-21
- 2022-03-03
- 2022-04-01
- 2022-03-22
- 2022-01-19
- 2022-04-01
- 2022-03-19
- 2022-05-14
- 2022-06-06
- 2025-11-12
- 2025-11-08
- 2025-11-07
- 2025-11-05
- 2025-11-01
- 2025-10-14
- 2025-10-14
- 2025-10-10
- 2025-09-19
- 2025-09-06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