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聚碳酸酯(PC)有哪些品牌?其各自性能分析
常见的工程塑料包括POM、PC、PA、PP和其他树脂。
PC为聚碳酸酯树脂,无色透明,耐热、耐冲击、阻燃,在常温下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。无色透明,抗冲击性好。
其常见的日常应用包括阳光板、耐力板、采光瓦、CD/VCD光盘、桶装水瓶、婴儿奶瓶、树脂透镜、银行防弹玻璃、头灯、动物笼子、月球宇航员头盔口罩和智能手机外壳。
中国常见的PC制造商主要包括中石化、四川中蓝国塑、烟台万华化工、山东石化、河南平煤神马、河北沧州大化、山东鲁西化工、宁波大风等。
鲁西化工的主要聚碳酸酯型号有:鲁西lxty1609t-11、鲁西lxty1609t-13。
适用于透明颗粒,可用于挤出、注塑、吹塑、改性等。在价格方面,其中lxty1609t-13价格较高。
性能比较烟台万华clarnate A1107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、流动性和阻燃性。物理性能表中未显示热变形性能,可通过咨询相应平台的客户获得。
中石化通常销售的PC材料主要包括novarex、registered、m7025l2和novarex。它们的性质基本相同,应用范围也大不相同。Novarex m7025l2主要用于眼镜、汽车零部件、电子产品和家电等高端产品。Novarex m7022l2主要用于容器、薄壁应用、电子电器产品、照明电器、餐具、劳保、灯罩等日用品。其中Novarex m7025l2的价格较高。

以下是国产聚碳酸酯(PC)主要品牌及其性能的综合分析(截至2025年行业数据):
一、核心国产品牌及产能布局
- 万华化学
国内产能龙头(60万吨/年),产业链覆盖上游双酚A及光气法工艺。
性能特点:主打高流动性注塑级牌号,适用于薄壁件和复杂结构件;部分牌号通过UL94 V-0阻燃认证。
- 鲁西化工
产能52万吨/年,早期实现进口替代的代表企业。
代表牌号:PC1609T-11(蓝色透明注塑级)
熔指:9g/10min(300℃/1.2kg)
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:66kJ/m²
耐热温度:130℃
- 利华益维远
非光气法工艺领先者,产品纯净度高,适用于医疗及食品接触领域。
- 浙江石化
增大型产能,聚焦光学级PC(透光率>89%)及耐候板材。
二、合资/外资本土化品牌
- 科思创(Covestro)
上海基地产能55万吨/年,技术源自拜耳。
代表牌号:
PC2805:中粘度通用级
熔指:10g/10min(300℃/1.2kg)
缺口冲击强度:90kJ/m(伊佐德测试)
热变形温度:125-138℃(1.8MPa)
PC2405:低粘度高流动级,冲击强度65kJ/m²,适用车灯罩。
- 上海三菱(泰国三菱技术)
牌号S-3000UR:高耐候性,抗紫外线,适用于户外建材。
三、性能对比分析
品牌 |
典型牌号 |
熔指 (g/10min) |
冲击强度 (kJ/m²) |
热变形温度 (℃) |
主要应用领域 |
鲁西化工 |
PC1609T-11 |
9 |
66(悬臂梁) |
130 |
工业注塑件、蓝色透明件 |
科思创 |
PC2805 |
10 |
90(伊佐德) |
125-138 |
电子外壳、汽车零件 |
科思创 |
PC2405 |
19 |
65(简支梁) |
137 |
车灯罩、仪表盘 |
万华化学 |
- |
高流动系列 |
≥70 |
135-145 |
薄壁电器、5G部件 |
浙江石化 |
光学级 |
定制 |
60-80 |
140 |
导光板、镜片 |
四、细分领域优势品牌
板材领域:
浙江奥兹:PC板材行业门类齐全,创建于1998年,注重抗老化技术。
以色列帕拉姆PALRAM:生产和经销热塑性板材的跨国企业,集开发、研制、生产及销售于一体,是全球为数不多的集聚碳酸酯PC、PVC和亚克力PMMA为一体的生产商之一。
以色列Polygal:知名聚碳酸酯板材制造商,成立于1973年,总部位于以色列北部。该公司是世界上首家生产聚碳酸酯(PC)板材的工厂。
电子电器:
万华化学高阻燃牌号(替代进口V-0级)。
汽车照明:
科思创PC2405、上海三菱S-3000UR(耐UV老化)。
五、行业趋势
技术升级:非光气法产能占比提升(环保优势)。
高端化方向:医疗级、光学级PC国产化加速,万华、浙江石化领跑。
产业链整合:头部企业配套双酚A原料,成本竞争力增强。
注:性能参数受测试标准(如ISO/ASTM)及添加剂影响,具体选型需结合实测数据。
六、国产聚碳酸酯产业是如何慢慢崛起的
国产聚碳酸酯(PC)产业的崛起经历了从技术受制于人到自主创新的漫长历程,核心发展阶段如下:
1、技术探索与早期挫折(1958-2000年代初期)
- 研发起步
- 1958年,沈阳化工研究院首次采用酯交换法成功研制PC,1965年大连塑料四厂建成首套百吨级装置。至1970年代末,全国产能达3000吨/年,但因技术落后、产品质量差、成本高,企业相继停产。
- 外资垄断形成
- 2005年前后,科思创(原拜耳)、帝人、三菱等外企在中国投资建厂,长期主导市场,国产PC自主产能几乎空白。
2、技术突破与国产化元年(2015年)
首套万吨级装置投产:2015年,浙铁大风采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建成10万吨/年装置,打破外资垄断,投产后PC市场价格直接下降2000元/吨。
国产替代启动:鲁西化工同年跟进投产,标志中国PC产业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。
3、产能爆发与产业链整合(2016-2024年)
- 产能跃升
产能从2018年120.5万吨增至2023年348万吨,五年增长近两倍;产量从74.5万吨增至214万吨。
2024年总产能达381万吨,占全球48%,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4%。
- 企业梯队成型
企业 |
产能(万吨/年) |
技术特点 |
万华化学 |
60 |
光气法,布局双酚A原料 |
科思创(合资) |
55 |
高端牌号(车灯、电子) |
鲁西化工 |
52 |
早期国产化代表 |
利华益维远 |
- |
非光气法,医疗食品级纯净度 |
- 产业链向上延伸
- 头部企业配套双酚A、光气、碳酸二甲酯(DMC)等上游原料,显著降低综合成本。
4、高端化与技术升级(2020年代至今)
高端牌号突破:万华化学、浙江石化聚焦光学级PC(透光率>89%)、医疗级产品;科思创PC2405等高流动牌号满足车灯罩需求。
工艺革新:非光气法产能占比提升(如利华益维远),环保优势突出。
进口替代加速:2024年进口依存度降至24.7%,较五年前下降41个百分点;出口量五年复合增长率达18%。
5、崛起关键驱动力
- 政策支持:国家引导技术攻关,推动产业化项目落地。
- 市场需求激增:电子电器、汽车轻量化(车灯、车窗)、5G部件等领域需求驱动产能扩张。
- 技术自主化:万华等企业实现光气法工艺国产化,利华益突破非光气法技术。
国产PC产业正从"量增"转向"质升",医疗、光学、航空航天等高端应用成为下一阶段竞争焦点。
- 2022-11-05
- 2022-02-21
- 2022-03-03
- 2022-04-01
- 2022-03-22
- 2022-04-01
- 2022-01-19
- 2022-03-19
- 2022-04-23
- 2022-04-25
- 2025-06-17
- 2025-05-23
- 2025-04-11
- 2025-04-06
- 2025-03-27
- 2025-03-20
- 2025-03-17
- 2024-12-30
- 2024-12-23
- 2024-12-23